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百年榮光 navigate_next 臺大文學院「百年榮光」專欄第十七篇 陳立元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資深教師暨師資培訓班組長)
2025/03/15

臺大文學院「百年榮光」專欄第十七篇 陳立元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資深教師暨師資培訓班組長)

皇冠上的寶石

 

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資深教師暨師資培訓班組長 陳立元老師

 

1.皇冠上的寶石

皇冠上的寶石(the jewel in the crown)來指稱臺灣大學校國際華語研習所(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簡稱為ICLP),再貼切不過了。就中文作為國際教育而言,臺灣大學是最高學府,資源既豐富,又有百年榮光,猶如皇冠一般燦爛,而ICLP正是皇冠上最為碩大明亮的寶石。筆者1981年有幸通過競爭激烈的三關甄試與試用期而正式成為IUP時代的教師,也有機會擔任教務等行政職務得以見證IUP時代的輝煌與ICLP時代的與時俱進展翅翱翔。

 

2.一甲子的榮光,既是國際教育的櫥窗也是台美關係的接口

分別從國際政治與學術兩個面向來簡述ICLP此顆皇冠上的寶石設立的源起。二戰後美蘇冷戰期間,美國有鑑於蘇聯太空船升空成功而想在科技上急起直追,更要在人文上超前部署,因而將中文、俄語、日語、西班牙語、印度語、阿拉伯語列為國家關鍵語言(critical language),並分別於莫斯科、東京、阿德里、德里、開羅設立了語言訓練中心。當時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文的訓練中心就設立於台北的臺灣大學校總區。

 

美國史丹佛大學為有計畫培養漢學家而於1962年設置中文研習中心在臺大校總區,因效益顯著,1963年美國長春藤盟校成立校際聯合董事會,將研習中心定名為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s Studies in Taipei),由史丹佛大學主其事,故俗稱為史丹佛中心(Stanford Center)座落於臺大校總區的七號館,亦即現在共同教室的所在1986年遷到語文大樓左側的三、四樓。

 

IUP首任所長丁愛博教授(Dr. Albert E. Dien)的專訪口述歷史有段關於籌辦動因,引述如下:「1949年以前,美國研究生會到北京待兩三年,邊學會話,邊寫論文。可是,1949年以後不能到那裏去了,美國就開始想辦法。」首任董事會執行祕書長暨第二任所長范力沛(Lyman P. Van Slyke)教授表示:「史丹福中心在1963-1964年之所以轉型為IUP,這個根基性的改變是全球性與區域性兩項事實相互影響的結果。在後史波尼克時代(the post-Sputnik era)的全球性冷戰中,大眾開始認知到美國並未瞭解發展中國家以及第三世界。1960年代正值美國政府以及各基金會大筆資金挹注的時代,同時美國各大學對國際和區域研究正值熱潮之際,因而所有學科都迫切需要訓練更多教學與研究人才。相對於世界其他區域,東亞的相關研究獲得更多的關注與資助,其中又以中國和日本為最,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切努力中最重要的。

 

史丹佛中心的重要性1962112日舉行的成立典禮上政學商界人士冠蓋雲集,即可窺其一斑。典禮簽名簿上首頁首位簽名者即是當時的教育部長黃季陸先生,此外還有國策顧問曾約農先生、著名學者黎東方教授伉儷、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先生,立法委員廖維籓先生等。早期,每年秋季舉行開學典禮時,外交部長、教育部長、臺大校長都出席,此外,研習所的師生活動是中央日報與聯合報的常態報導,顯見,研習所是國際化的窗口。又據董事會統計,校友的職涯分布75%於學術界,25%於政法商界。1962創立以來,造就了成千上萬精通中文與華人文化的政、法、商、學界的研究與領導人才,對於台美雙邊關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請見附圖1~4

 

范力沛教授認為:IUP的成功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必須歸因於臺灣政府與臺灣大學。從一開始,臺灣方面就看到與史丹福以及後續其他IUP成員大學聯盟的價值,也看到此舉將對未來成為教授、領導者,以及可能成為意見領袖的台灣年輕人會有所幫助。台灣政府與臺灣大學也為此做了一些特殊的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免費提供校園空間,教材與相關設備進口免關稅,以及允許進口用於教學和研究之用的「具共產黨或支持共產黨本質的素材」。當時在臺灣,除了美國大使館以及其他官方機構之外,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取得或使用這些的違禁品。

 

根據本所史料19615月財政部嚴家淦部長致函史丹福大學J. E. Wallace Sterling校長,說明政府提供史丹福中心設備進口優惠事宜19625月臺大錢思亮校長致勃魯克籌備主任函,以象徵性一美元租金租借教學空間給史丹福中心。19626月教育部黃季陸部長致函協助籌備會相關人員來臺簽證辦理事項(請見附圖5其他信函照片檔案因解析度不足而從略)19627月劉子健教授致丁愛博所長信函,目的是商議學校中文名稱。篇幅之故,有關教學的獨特性與師資及待遇、課程與教材及設施等也從略。

 

3.教學成果與貢獻

范力沛教授的見證到了1990年代中期,已經有來自超過100個學術機構且超過1,700名的學生在IUP上過課,預估在美國有60%以上中國研究的博士是來自IUP的校友。此外,IUP許多最具天賦的老師搬到美國,成為全美各大學華語教學的支柱。基於上述因素,IUP可說是美國,更籠統地說,是整個西方中國領域研究成長和成熟的主要貢獻者。

 

當前國內時興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思維,第二語言教育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沉浸式課程(Immersion program)任務教學法(TBLT)以內容為導向的教學(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這些早在「美國各大學在臺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創所時就已經具體實踐了。IUP的教學模式數十年來影響著海內外華語教學中心與華語教學系所。

 

4.ICLP任重道遠

1997IUP遷址北京清華大學,臺大承繼了IUP,更名為ICLP(國際華語研習所)19981月正式掛牌,19996「臺灣大學語文中心設置辦法」修正通過,於語文中心下設國際華語研習所、中國語文組、外國語文組。2014ICLP年晉升為文學院二級單位,獲得院方與校方更多的支援。ICLPIUP時代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學生依然是以美國長春藤盟校為主的歐美菁英,歐裔學生佔75%,非歐裔學生佔25%;男性學生佔57%,女性學生佔43%;研究生與專業人士佔75%;大學生佔25%。為了因應數位時代的學習者,開發多元化的課程與教材,同時也不斷更新軟硬體設備,以滿足各等級學生的需求,藉以吸引更多菁英前來。成立師訓班有計畫培植專業師資,推廣本所獨到的教學模式。近年來研究國際關係政治與新聞專業及商學,甚至於科技的學生大幅增加,ICLP迫切需要與臺大各系所密切合作。

 

教育部已將對外華語教育視為國家產業,並研擬各項辦法與獎勵措施來吸引國人士來台研習中文也選送華語教師到海外教學。臺大中文作為國際教育的單位,除了ICLP以外,還有中語組與華語文碩士學位學程。假使華語文碩士學位學程的研究生在學期間即能掌握ICLP獨到的教學模式,進而與ICLPCLD形成黃金三角,這對臺大與國家定能做出巨大的貢獻

 

5.蒼松為證

20171028ICLP舉行了創所55周年慶2027年的65周年慶也不遠矣期盼臺大校總區的三個華語單位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皇冠上的寶石將更為燦爛明亮,共同教室外的蒼松是最佳見證者。

 

 

 

附圖說明:

 

 

圖一、史丹福大學中國文化研習所成立典禮簽名簿

 ICLP史料小組  提供,陳立元於2008年拍攝

 

 

圖二、首頁簽名人士

ICLP史料小組提供,陳立元於2008年拍攝

 

 

圖三、史大中國文化研習所主任 狄安博士夫婦抵台(中央日報1962-08-14)

ICLP史料小組提供,2016年拍攝

 

 

 

圖四、研究漢學的最理想地點(中央日報1981-07-11)

ICLP史料小組提供,2016年拍攝

 

 

 

圖五、教育部黃季陸部長函

ICLP史料小組提供,2016年拍攝

 

 

圖六、所長室

丁愛博所長(Dr. Albert E. Dien)提供,1963年拍攝

 

 

圖七、一對一課程

丁愛博所長(Dr. Albert E. Dien)提供,1963年拍攝

 

 

 

圖八、語言實驗室

丁愛博所長(Dr. Albert E. Dien) 提供,1963年拍攝

 

圖九、禁書室

丁愛博所長(Dr. Albert E. Dien)提供,1963年拍攝

 

 

圖十、70年代七號館的師生合照與蒼松

馬宜浩老師提供,1981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