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院首頁 navigate_next 關於本院 navigate_next 本院簡介(含歷任院長)

本院簡介(含歷任院長)

一、沿革

本院前身為創立於1928年的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1945年臺灣光復後,原有之文政學部分別設置為文學院及法學院。當時本院設有中國文學、歷史學、哲學共3學系,1947年增設外國文學系,1949年再增設考古人類學系,自1955年起,外國文學系改稱外國語文學系。1961年又增設圖書館學系。自1982年起,考古人類學系改稱人類學系。1994年增設日本語文學系。自1998年起,圖書館學系改稱圖書資訊學系。1999年增設戲劇學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本院於1949年設置文科研究所;1957年初(45學年度第二學期)起,改為中國文學、歷史學、哲學、考古人類學四研究所。1966年增設外國語文學研究所。1967年中文所及歷史所增設博士班,歷史所碩士班分設近代史組、一般史組與中國藝術史組。1970年外文所增設博士班。1980年增設圖書館學研究所。1985年哲學所增設博士班。1988年歷史所一般史組、近代史組合併,不再分組。1989年圖書館學研究所增設博士班,另歷史所之中國藝術史組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1994年增設語言學研究所。1995年設立戲劇研究所。1996年增設音樂學研究所。1997年人類所增設博士班。2000年藝術史所增設博士班。2002年語言所增設博士班。2003年日文系增設日文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增設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10年臺灣文學研究所增設博士班。2011年增設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2012年增設翻譯碩士學位學程。

1976年撤銷外文系語言實習室,改設本院之視聽教育館,工作項目包括輔助教學、協助視聽教材的蒐集與製作,並提供相關之服務,2011年該館改名為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1981年起,本院設立語文中心,分置中語、外語兩組,以加強語文推廣教育,提供校內外在職進修的機會。1997年,原史丹福大學主辦之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由本院接辦,1999年改隸語文中心,名為國際華語研習所,2015年改隸文學院。2009年,設立佛學研究中心及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2011年,設立太平洋研究中心及臺灣研究中心。

二、教學資源

為了增進教學效果,本院各系所不斷充實更新設備。本校館藏人文相關圖書豐富,數量為全國大學之冠;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現有各種錄影帶、錄音帶及電影片等數以萬計,且有網路外語教學教室;人類學系之標本陳列室更收藏眾多的珍貴民族及考古文物,2010年改為人類學博物館。此外,加上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及戲劇學系沉浸式劇場,亦提供優良的教學環境。

三、學術研究

本院素重研究,涵蓋領域繁多,教師著述量多質精,久為士林稱道。本院亦出版眾多學報,除院方之《臺大文史哲學報》,各系所尚有《臺大中文學報》、《中外文學》、《臺大歷史學報》、《哲學論評》、《考古人類學刊》、《圖書資訊學刊》、《臺大日本語文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和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皆為國科會評比一級期刊。

四、目標

在全國各文學院中,本院歷史最為悠久,研究範疇最為豐富,十四個系所學位學程中,或屬基礎人文學、藝術鑑賞與創作表演,或具有社會科學和跨域性質,活潑而多元。

站在學術自由的立場,全力發展人文教育及研究並發揚人文價值,乃本院相傳的努力目標。具體而言,本院有以下幾重使命。首先,我們有培養人文人才的責任。知識的創新,思想的煥發,教育的改善,文化生活的豐富,精神生活的提升,都是臺灣永續發展路途中必須追求的目標。作為臺灣最重要綜合性大學的文學院,本院有責任為社會提供素質良好且具創造力的人文人才。其次,本院負有學術發展的使命。進行研究、著書立說是本院教師的本分之一,這些工作是新知識、新見解的重要源頭。本院的另一任務是提升全校同學的人文認識與素養。除了文學院自身的教育,我們還為學校提供大量的共同課程和通識課程。這項工作,即能為臺大培養具有人文視野的人才,也有助於強化臺灣的文化體質。本院會為達成這些使命而不斷努力。

 

本 院 歷 任 院 長
本 院 歷 任 副 院 長
林茂生先生
以校務委員身分
主持院務
( 34.12 - 36.3 )

錢歌川先生

( 36.4 - 37.7 )

沈剛伯先生

( 37.8 - 58.7 )

朱立民先生

( 58.8 - 64.7 )
陳奇祿先生
( 64.8 - 66.7 )

侯  健先生

( 66.8 - 72.7 )
王曾才先生
( 72.8 - 73.8 )
朱  炎先生
( 73.9 - 79.7 )
( 79.8 - 82.7 )
( 82.8 - 88.7 )
李東華先生
( 88.8 - 91.7 )

彭鏡禧先生

( 91.8 - 94.7 )

夏長樸先生

( 93.3 - 94.7 )
( 94.8 -100.7 )

甘懷真先生

( 94.8 - 96.7 )
陳弱水先生 ( 96.8 - 97.7 )
陳明姿先生 ( 96.8 -100.7 )
柯慶明先生 ( 97.8 -98.7 )
黃慕萱先生 ( 98.8 -100.7 )
( 100.8 - 106.7 ) 徐富昌先生 ( 100.8 - 106.7)
張淑英先生 ( 100.8 - 102.7 )
邱錦榮先生 ( 102.8 - 106.7 )
葉德蘭先生 ( 100.11 - 106.7)
林瑋嬪先生 ( 102.9 - 106.7)
( 106.8 - 112.7 ) 徐富昌先生 ( 106.8 - 110.7)
李賢中先生 ( 106.8 - 112.7 )
吳雅鳳先生 ( 106.8 - 112.7 )
朱秋而先生 ( 106.11 - 112.7)
康韻梅先生 ( 110.8 - 112.7 )
 
 
 
 
(112.8-迄今)  吳雅鳳先生 (112.8-113.1)
 李紀舍先生 (112.8-迄今)
 林美香先生 (112.8-迄今)
(112.8-迄今)
徐學庸先生 (113.2-迄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