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臺大文學院「百年榮光」專欄第三篇 鄭毓瑜講座教授(臺大文學院院長)撰
《一張便箋》——文章出自鄭毓瑜院長臉書
(相片為鄭毓瑜院長提供)
在《唐人書學論著》書中找到林文月老師的一張便箋,時間落在1993年6月19日,林老師即將離開台大中文系的最後一個學期末,曾向我借了這本書。它夾在《法書要錄》裡,在陶隱居(陶弘景)與梁武帝的來往論書之間,紙面上此起彼落的「勢力驚絕」、「骨力婉媚」、「字跡勁密」,是研究中古的林老師最親近熟悉的語境,我不知道老師當時要查找哪一則資料,但是便箋上的筆劃,卻訴說著難以重回的離別。
(相片由齊怡導演拍攝,中文系提供。)
老師離開台灣到美國之後,我有兩次到加州奧克蘭拜訪的機會。依傍蜿蜒而上的道路,老師家後院有著俯仰自如的寬闊視野。我頭一回看見穿著牛仔褲而不是套裝的老師,輕快俐落地穿梭在廚房與客廳間,為我介紹牆上師丈的大幅畫作,以及廚房爐子上各種香氣迷人的菜餚。印象中第一回有清炒蝦仁、炒米粉、蘿蔔糕,完全喚起我學生時期造訪老師台北住家的記憶;尤其是清炒蝦仁,更是老師拿手好菜。想到老師如何剝殼、挑泥腸、調味、翻炒,吃進口中特別清脆鮮甜,是旅途中最流連忘返的滋味。第二次老師自己煮紅燒牛肉麵,湯汁三天前就熬煮好了,當場下麵,還有碗中一顆剖半的水晶鹵蛋,流動的金黃蛋汁,閃閃動人。老師曾仔細說明製作過程,我實在很慚愧,至今從未嘗試老師親授的秘訣,只有從《飲膳札記》回想老師的叮嚀,尤其是煮蛋滾沸後只能6分鐘,一定要熄火。後來我們試用電鍋蒸白煮蛋,反覆試驗,得出計時12分鐘,就打開鍋蓋取出,蛋心流淌竟也有熔岩巧克力的效果。
(相片由陳怡蓁學姊提供)
在課堂上,老師極為嚴謹,對於研究生的課前閱讀與課中討論都有要求,不能輕忽以對。雖然修習過「六朝文學專題」,卻從未看過老師的笑容,有時候甚至要特別仔細注意,才能約略窺見老師的心情。對於碩士生的我來說,緊張焦慮可想而知。反而是後來課堂之外的相處,才發現老師原來如此溫暖親切。2016年怡蓁學姊舉辦向大師致敬活動,學長姐環繞在側,老師真的開懷笑了。
(相片由康達維教授提供)
2023年暑期我到西雅圖閱讀楊牧老師的手稿,也往南探訪遷居至波特蘭的康達維(David Knechtges)老師。康老師從書房拿出一張舊相片,拍攝於1989年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林老師談謝靈運,Hans Frankel談李白,Donald Holzman論阮籍,David Knechtges談漢賦,可以想像當時這場大師論壇的盛況。康老師還記起有一次在北卡開會,他邀請林老師到餐廳一起午餐,結果林老師說,她最想吃芝加哥厚Pizza!說完,康老師自己先笑了起來。這也是我們不知道的林老師。
(相片為何經泰先生拍攝,中文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