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 「想像做為知識獲取之術」精華回顧
2025/05/06

【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 「想像做為知識獲取之術」精華回顧

【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 「想像做為知識獲取之術」精華回顧

 

  臺大文學院第二場「共作文明新趨勢講座」,由台大文學院鄭毓瑜院長主持,邀請到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的楊振邦教授,帶來「想像的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Imagination)專題。演講伊始,楊振邦教授首先解釋這次「想像的認識論」專題的意義,引用一則杭士基(Noam Chomsky, 1928– )在《紐約時報》的讀者投書開場。這篇“The False Promise of ChatGPT”逆風而行,認為ChatGPT雖然看來強力高明,但有一項根本弱點:AI力量的強大只來自已知的知識,只能根據已知規律預測,卻不能處理未知超出期待的事。"Its inability to say not only what is the case, what was the case, and what will be the case, but also what is not the case and what could and could not be the case.換句話說,威力強大但缺乏想像力;然而AI弱項正是人類智慧的強項,能夠對還沒發生或不應該發生的事做出判斷。如今人們常見的焦慮是人類是否會被AI代,而常見的答案則是不會,因為人類有情感、創意與想像力。

 

  那麼,什麼是「想像」?我們如何想像「想像」?我們可以從各個領域想像「想像」,比方從科技史、從知識活動之間的關聯、從歷史的角度。在藝文創作中,想像是作品創意的泉源,但在與獲取或應用知識有關的活動,尤其是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甚至更基本的認知過程,「想像」又扮演何種角色?想像一詞的英文imagine,其字源可追溯至拉丁文的imago,也就是圖像(image)。因此「想像」的原初意義,是在腦中構築的圖像,蘊含視覺化思考,而這次「想像的認識論專題,就是旨在探索從前現代到當代不同歷史脈絡下,想像、視覺化思考、創意、與知識活動之間的幾種組合與關聯。楊振邦教授聚焦於六個知識史上與「想像」有關的歷史時刻,分為兩場演講講述「想像的認識論」,而今天這場演講聚焦的三個歷史時刻是:利瑪竇的記憶宮殿;②達文西的紙上實驗;③中世紀及早期現代歐洲的奇觀與怪物。

 

  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想像是一種獲取關於外在經驗世界及內在心理世界各種知識的方式。在認知層面處理龐雜海量的訊息時,智識階層將心靈圖像發展成一套記憶術,其中,做為記憶標的的人事時地物,被「編碼」於內心觀想的物件型態甚至它們之間的空間關係,從而形成一個「記憶宮殿」,輔助傳統以語音為主的吟唱記誦。在藝術創作與工藝設計時,創作者使用素描、草圖、設計圖等圖像化構思的技巧,做為試驗各種想法、設計、甚至包括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效應的工具。另一方面,這段時期出現的各種文本,在描述與討論人類的生物樣態、動植物、天文、氣候、地理的「異像」時,往往混雜了真實與虛構、博物紀實與道德教訓、學術探究與獵奇書寫。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關於經驗世界非常現象的書籍文章,才明確分離真實與想像,並成為系統化整理自然秩序的張本。

 

(撰稿:林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