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 「未來社會(二):從演化角度看社會(大學)及科技(人工智慧)的發展」圓滿落幕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於2025年3月13日成功舉辦「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主題為「未來社會(二):從演化角度看社會(大學)及科技(人工智慧)的發展」。本次活動由台大文學院鄭毓瑜院長主持,並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擔任主講人,吸引169位與會者,包括學生、教師、校友,以及來自教育部、文化部、中研院與其他學術機構、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這場科技與人文深刻對話的思想盛宴。
廖院長以達爾文的演化論為基礎,強調生物演化的關鍵在於「隨機變異」與「適者生存」,進而引導至當代科技發展,說明AI如何透過類似的機制進行演化與學習。他指出,AI的進步並非偶然,而是透過大數據與強化學習來模擬人類認知,甚至可能改變社會結構與人類行為。
從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三定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每一次重大科學革命皆帶來社會與思想的轉變。而當前AI技術的崛起,是否會引發類似的文明變革,正是值得深思的課題。AI的進步雖然突飛猛進,但人類的學習模式與價值觀並非僅由數據與演算法決定,如何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保有社會的倫理與人文關懷,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AI的發展速度甚至超越生物演化,其影響深遠。廖院長提到,今日的AI能夠思考和學習,但仍缺乏人類的自我意識、內在驅動力及尋夢能力,這或許是AI與人類最大的區別。因為所有人類文明的大躍進,都來自於某些人在追尋他們的夢想。
他也探討了人工演化的概念,指出學術制度、企業管理與國家發展策略,都可以透過目標、篩選、獎勵機制來驅動進步。例如,新加坡透過嚴格的學術篩選與資源分配,迅速提升了國際學術競爭力,而台灣在此方面仍有許多值得學習與改進之處。
在問答環節中,與會者就台灣學術發展、科技創新、教育體制對尋夢文化的影響等議題進行熱烈交流。廖院長指出,尋夢需要肥沃的土壤,一個足以滋潤尋夢者的文化背景,台灣的這種土壤並沒有貧瘠,需要自己努力去追尋。他強調,偉大的發明往往源自純粹的求知欲與內在驅動力,而非外在的獎勵與篩選制度。
本次講座圓滿落幕,「共作文明新趨勢學術講座」將持續推動跨領域對話,期盼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透過人文關懷與學術探討,尋找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平衡點,為未來開創更具永續性的藍圖。
(撰稿:林熙強、張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