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學術活動 navigate_next 【共作文明新趨勢】—— 《情動力政治》新書座談會活動側記
2025/01/09

【共作文明新趨勢】—— 《情動力政治》新書座談會活動側記

    本次新書座談會主持人台大文學院院長鄭毓瑜院士介紹了背景起源於今年4月的哈佛早餐會,同時也起源於文學院正在孵化的跨領域讀書會,主要由年輕學者、博士及博士生組成,並有海外學人參與,包括來自美國、英國等地的成員。讀書會的兩位規劃人分別是台大哲學系陳志強副教授和歷史系傅揚副教授。彭小妍老師因對情動力與政治結合的興趣,選擇翻譯了布萊恩.馬蘇米的《情動力政治》(Politics of Affect)。此書探討身體所處的流變結構,包括記憶、感受、本能與愛好,強調情動力是情感、思考與應變的共生,聚焦於身體與環境的動態互動。

 

    彭老師分享了翻譯此書的挑戰,因為理論密集且語言精煉,句句都需要精確轉譯,翻譯難度超越寫作本身。情動力概念來自斯賓諾莎的哲學,批判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主張身體有一種能量,非心靈所能控制。斯賓諾莎的名言,情動力就是「一感一應」的能量(to affect and to be affected)。馬蘇米將這個能量解釋為:一拳出手攻擊,必有反作用力。所以,情動力有別於情感,是個體存在於互相影響、碰撞的連動場域中,而行動力在這些互動中展現了潛能。潛能是在限制中被激發,法律條文的存在反而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宏觀政治由上而下制定法規控制社會;微觀政治則由下而上,若達一定程度,可挑戰宏觀政治,實現革命或變革。現代資本主義利用情動力促進消費,讓商品成為身份象徵,並與人們的行動力結合,削弱其抵抗能力。另外,傳統與新興媒體運用情動力促進信息傳播,特別是網絡時代,社群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肉搜現象等,深刻影響人類情感與社會行動。彭老師強調,情動力政治無所不在,影響著資本主義運作、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關係,以及我們當下如何突破困境、跨越邊界,發揮生命潛能。

 

    與談人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楊儒賓院士談到馬蘇米對德勒茲的解讀,融合了詹姆士、伯格森、斯賓諾莎及懷特海等哲學思想,呈現出後主體主義的傾向,試圖在主體意識背後尋找更廣大的基礎。並論及「氣」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性,與西方的情動力概念有相似性,但未完全重合。「氣」既是身體理論,也是心性理論,連接身體與心靈,甚至影響文學創作、歷史哲學及功夫論。東方的「氣」理論強調身體與心靈的精緻轉化過程,無法具體描述但可經驗的身體感受,與西方「情動力」的「感受/被感受」過渡概念相近。

 

    楊院士進一步提到,AI科技的進步,將人類創造力與思想轉化推向新的形式,甚至取代部分傳統哲學與藝術中的主體轉化。從宏觀政治的專制政府強力控制到微觀政治的細緻洗腦工具之演變,現代社會的控制更加精緻化,但依然留有創造力的突破口。所謂道高一尺,「謀」高一丈,最終的創造力與生命力會找到突破點,展現新的可能性。

 

    與談人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賴錫三院長說起這本書翻譯的時機點,源於台灣學界長期存在的抒情傳統與氣論傳統,兩者分屬文學與哲學思想領域,但彼此交織且共享某些根本概念。4月哈佛的會議正是為了打破這兩者之間的語言邊界,創造對話與整合的平台。情動力概念的提出,非純粹主體性或客體性,而是關注非二元的動態過程,將「情」與「氣」相結合,形成動態、流變的思維方式。馬蘇米所提供的情動力思維,拓展了氣論的可能性,避免將氣簡化為連續性或同一性的原則。

 

    此書同時回應政治哲學,挑戰威權政治與認同政治,強調情動力政治是一種未完成的美學政治行動,打破終極解決問題的慾望與理性規劃。馬蘇米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指出現代資本主義透過情動力進行操控,已非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而是與媒體、技術深度結合,滲透日常生活。書中多次提及共生,描述一種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動態思維,打破二元論的限制。情動力倫理超越傳統道德三惡的判斷,強調永無止境的調解過程,打開更大的政治與倫理可能性。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育霖副所長表示,情動力是一種動態的共振狀態,發生在個體採取立場之前的前個體性階段。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調節,而是在災難場域或特定情境中的緊急反應,呈現出「雙重流變」(Double Becoming)的特質。在文學與文化研究語境下,情動力可回應古典哲學與文學中的「氣」概念。李老師透過武俠電影《俠女》的竹林戰作為例子,展示情動力如何在環境與身體感知的互動中形成一個「行動的空間」(Space of Effects)。

 

    聽完三位與談人的精彩發言後,主持人鄭院士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強調當代學界面臨的表達困難。馬蘇米曾提到,他與日本學者的討論過程中,花費數小時釐清語詞與概念差異,反映出跨文化語境中概念對應的困難。當代學界需要跨越語詞邊界,重新建構一套語言,以適應不同文化與理論脈絡。鄭院士引述歌德的觀點,我們帶著我們的身體體驗世界,但我們的身心作用也為這個世界重新命名,並且提出一套新的詮釋方式。

 

    台大哲學系陳志強副教授提問,情動力是否能擴展到形而上學層次,涵蓋天地萬物的感應力?情動力如何回應康德及理性主義傳統,特別是身體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另外,在翻譯“Affect”時,選擇「情動力」而非「感應力」的考量是什麼?彭老師回答說,情動力與中國哲學的「情」相通,可涵蓋天地萬物,並與宇宙論及天道地道人道的關聯密切。情動力回應康德的理性主義,批判其忽略身體與情感,強調情與理是一體兩面,共生共振。選擇「情動力」而非「感應力」,是為了保留中文「情」的內涵,並強調情動在主動與被動間的共振與互動,更貼切“Affect”的意涵。李老師述及文學和電影透過具體情境呈現情動力的倫理與生命問題,而德勒茲與馬蘇米強調,在倫理選擇與潛能浮現的關鍵時刻,是一種積極肯定生命、創造未來的契機,唯有信賴我們的身體與當下處境,才能實現真正的共鳴與創造性轉化。

 

    台大中文所楊鎮宇同學則發問,情動力既然可以沒有善惡之分,但是否具有好壞之別,且是否可以透過類似功夫論的方式加以訓練或優化?彭老師回覆,根據斯賓諾莎與馬蘇米的觀點,情動力無關善惡,但可區分好壞,好是促進生命力增長與生存的力量,而壞則阻礙生存與發展,這與伯格森對生命經驗與記憶累積的強調相呼應。賴院長表示,情動力透過處境中的柔軟調節與差異共振來豐富生命力,避免絕對的善惡判斷與二元論思維,並鼓勵理性與語言的覺察與實踐,以開展更大的生命與倫理可能性。鄭院士、賴院長、彭老師也展開了對話,強調情動力處於流動與變動中,無固定的善惡或好壞判斷,而是依情境調節與共振,凡能增強生命力的變化即為「好」,展現動態適應與成長的可能性,這種增強生命力,指的是包容更多差異與理解,打開更多可能性的空間,且在共振場域中,讓所有參與的個體發揮最大潛能、重新啟動他們的能力。

 

    最後,主持人鄭院士談到,今天的討論如同馬蘇米的哲學運動與流動對話般,處於連續運動中,期待未來續篇,以及更多論述的展開。

 

 

(紀錄者:張至涵)